渔夫观察:
2018年12月27日,笔者第一次见到小区附近六百弄的商业用房上又开出了一家店招为“谊品生鲜”的24小时折扣店。
“谊品生鲜”租用的商业用房距离杭州地铁1号线西湖文化广场站D出口仅百米、大家苑社区居委会仅百米,为何说“又”,是因为此处门面已经先后开过了菜市场、标准超市。这晚,笔者与家人散步时偶然路过进入。一进入此店,就让笔者眼睛有所一亮,感觉与之前的店铺有所不同,并随口与家人及店员说了同样的一句话:“排面陈列还蛮专业的”。出于往日的职业习惯,笔者在店内就随手“摆渡”了一下,又证实了“第六感觉”还算准确。
接下来,通过每日循环往复地散步、购物、观察,笔者发现,最多一个月的时间,“谊品生鲜”的品牌已经被大家苑社区的居民所知晓,尤其是被商家昵称为的“马大嫂”(买、汰、烧)常住社区居民所家喻户晓,甚至还口碑相传到了1公里以外的其他社区。
“谊品生鲜”社区24小时折扣店,真可谓:一呼(吆喝)百(百姓)应。
初期,应该肯定地说:选址及开业是很成功的。
渔夫点评:
1、“谊品生鲜”社区24小时折扣店,成在“谊”
从“联商网”等商媒体的分析得出,“谊品生鲜”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新的利益分享机制——合伙人模式来做供应链,做零售。这种运营模式,在促进前期的快速扩张上的确十分有利。
有道是:谊,情谊也。
合伙人模式,喻义“谊”,的确也不失为过。
合伙人的情谊+社区邻里的情谊=成功
2、“谊品生鲜”社区24小时折扣店,赢在“品”
开业容易,守业艰难。
笔者以为,“谊品生鲜”或许确实赢在了起跑线上,但如何能赢在“终点”还值得探讨与商榷,还有待于观察。
关键看“三品”:
一品为,人品:合伙人模式,虽说把利益捆绑在了一起,但一定程度上“利益”的约束肯定不够强大,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在还会依赖所谓的“人品”。那么,靠“人品”来维系“菜品”的品质(农药超标状况检测)、品相(按合格与不合格标准分拣)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?
二品为,菜品。“谊品生鲜”不是对标社区超市或标准超市,社区生鲜店同行,而是对标的“菜市场”。但而今,连锁大卖场的选址半径也在离社区1公里之内,就以大家苑社区为例,方圆1公里之内世纪联华名下的大卖场及超市就有三家,另外,还有华润超市,农贸市场。所以,在连锁大超市以量取胜,以质取胜,各种先机优势都十分明显的挤压下,像“谊品生鲜”这样的社区折扣店其实只能靠“拾遗补缺”菜品的品类、品种,以及低价来获得突围,只能靠细微差异,短、平、快效率来求得生存。那么,又如何在确保“菜品品质安全”的前提下,在没有“以量取胜”的优势条件下,获得“物美价廉”呢?
三品为,字品。三个口字即成“品”,可喻义为,三口之家也,权当意译为:常住在社区的居民。其实,“谊品生鲜”在一月之内之所以能产生“一呼(吆喝)百(百姓)应”的效应,功在“便宜”。那么,“谊品生鲜”如何能够持久地坚守低于超市、低于农贸市场、低于菜店的“价格策略”呢?
真如笔者在此文摘要中提到的那样,无论消费场景如何变化,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两个:安全和便利。
3、“谊品生鲜”社区24小时折扣店,贵在“平衡”
